認識退化性膝關節炎

退化性膝關節炎在香港十分常見,約有十分之一的人口受影響(Kan et al., 2019),且是長者行動不便的主要原因。
根據衞生署資料,2008年65歲及以上的長者中,近一半(47%)報稱患有退化性關節炎。男性長者中,每10人有4人患病(36.6%),而女性長者則每2人有1人患病(52.9%)。
什麼是
退化性
膝關節炎?
退化性膝關節炎是一種退化性疾病,隨著年齡增長或新陳代謝的減慢,膝關節液逐漸流失,導致保護骨骼的軟骨變得平薄、粗糙,甚至出現磨蝕的情況。當病情加重時,身體會試圖補償骨骼的損失,導致骨的邊緣增厚、變形,並且可能會長出骨刺,進一步加劇關節膜的發炎,影響日常活動和生活品質。
癥狀
-
關節疼痛、乏力
-
長時間休息後,膝關節特別僵硬
-
膝關節活動幅度減少
-
膝關節活動時有聲響或有磨擦的感覺
-
上落樓梯感到膝蓋疼痛
-
出現骨刺
-
關節腫脹、變形,失去靈活性
長期疼痛的惡性循環
長期膝蓋疼痛會引發一種惡性循環,當疼痛加劇時,人們往往會減少活動,這會導致肌肉繃緊、活動量下降,進而加重疲勞感。由於疼痛與活動受限,人們常常感到壓力與焦慮,這會進一步影響情緒,導致憤怒、沮喪和恐懼等負面情緒的產生。隨著心理壓力的增加,失眠問題也會變得更加嚴重,使人陷入更深的疼痛循環中,最終形成長期的惡性循環,讓身心健康受損。
常見謬誤
01
年紀大必然會有膝關節炎?
✔ 膝關節炎可以通過正確的預防措施和方法來減緩退化。
02
止痛藥有很大副作用?
✔ 止痛藥的副作用通常較輕微,並且可以通過各種方法來預防和緩解。
03
止痛藥治標不治本?
✔ 減輕疼痛能有效改善身心健康,並提升生活品質。
04
避免運動以至更多損害?
✔ 除了嚴重的骨骼損傷外,應保持適量的運動,並請教醫療人員調整運動幅度。
05
休息是應付疼痛的最好方法?
✔ 減輕疼痛能有效改善身心健康,並提升生活品質。
痛風、
類風濕關節炎、
退化性關節炎
該如何分辨?
痛風
成因:過多尿酸於關節形成結晶
常見群組:40歲以上男性,60歲以上女性
癥狀:系統性癥狀,癥狀突發或伴隨輕微發燒
常見病發部位:下肢關節先發病,如:大腳趾、腳踝、膝腕,或單邊關節出現
控制方法:避免進食高嘌呤(普林)食物,禁酒
類風濕關節炎
成因:免疫系統攻擊關節
常見群組:40歲以上人士
癥狀:系統性癥狀,特別起床時關節僵硬,一小時後才舒緩
常見病發部位:小關節先發病,如:手指,左右手同時出現癥狀,最後影響全身關節
控制方法:藥物
退化性關節炎
成因:軟骨長期勞損磨蝕
常見群組:45歲以上人士
癥狀:關節痛,會腫不會紅
常見病發部位:負重大關節,如:髖關節、膝關節,或單邊關節出現
控制方法:藥物,物理治療
檢查方法
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檢查方法因病情階段和嚴重程度而異,建議患者諮詢醫生以選擇最合適的檢查方式。